近年來,大方鎮黨委緊扣省、市、縣“百千萬工程”有關部署,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突破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困境的根本抓手,鼓勵村黨組織立足山區資源稟賦帶頭創辦產業項目,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,探索出百香果和烏欖樹兩個本土農產品“空間互補、效益疊加”的發展新路,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翻一番,為實現“三年初見成效”注入“硬核支撐力”。
黨建沃土催生產業新苗。大方鎮堅持發揮支部領航核心作用,面對挖根類南藥整治后的產業轉型難題,鎮黨委提出“支部領辦產業,擴大特產優勢”的破題思路,明確由村黨支部牽頭組建“黨員干部+農村黨員+退休黨員”的攻堅隊伍,以“黨建紅”推動“產業旺”。鎮黨委書記率先垂范,主動外出引進“欽佑K99”優質黃金百香果種苗2.1萬株和烏欖樹苗700株,駐村黨員領導干部積極對接駐鎮幫鎮扶村項目,累計爭取資金41.2萬元投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。村“兩委”班子率先簽訂土地流轉協議,帶領黨員干部入戶動員群眾整合零散土地90畝,裸露地塊搖身一變成為產業發展的“主陣地”。農村黨員積極響應基地建設,在基地建設期間投工投勞、出資出力,退休黨員干部主動了解社情民意、參與糾紛調解,維持片區民情穩定,為推進產業進程貢獻力量。在鎮、村、組三級的同頻共振下,上福村20畝、三和村70畝兩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相繼落地,“百香果+烏欖樹”的產業藍圖從紙上落到了田間,有效實現裸露地塊“變廢為寶”的根本轉化。
人才活水引領技術創新。充分發揮黨管人才作用,精準聚焦百香果、烏欖樹種植技術瓶頸,依托鎮委黨校、鄉村振興人才驛站、產業基地等陣地構建“黨校+驛站+基地”的三級培育體系,破解山區產業發展面臨的人才和技術短缺難題。在產業基地設立鎮委黨校現場教學點,邀請高校教授、農林專家、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現場授課8場次,覆蓋農村黨員300余人次,有效夯實技術基礎。積極組織技能比武與現場研學活動,把黨員骨干培養成技術骨干,成功構建“黨員技術骨干+普通農戶”的示范帶動鏈條,目前已在農戶中培育種植能手30名,為全面推廣種植技術打下堅實基礎。充分發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技術紐帶作用,積極對接廣西欽州農科所專家團隊、郁南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專家團隊、本土林業人才等省內外農林專家、鄉土人才到現場調研,周密制定種植規劃,進一步優化“百香果+烏欖樹”間種模式,形成生態上固土保水、改良土壤,空間上立體分層、循環利用,效益上以短養長、長短相益的科學發展格局,經濟效益較單一農產品種植提升超過70%。目前兩個基地共間種百香果19500株、烏欖650株,在黨組織引領下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增收的雙重目標。
互助賦能構建共管格局。鎮黨委活用積分激勵機制,印發了《郁南縣大方鎮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互助工作隊工分制度實施方案(試行)》,將基地管護工作納入積分獲取途徑,鼓勵互助工作隊和周邊群眾共同參與基地管護,同步解決產業長效管護人力不足與群眾增收渠道單一的雙重難題。創新構建“互助治理單元”運營模式,通過村支部每周2次發布任務的方式,吸納互助隊員參與基地運營,實現產業基地日常管護全覆蓋。鎮村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擔任政策顧問,組成3批約15人的核心團隊,形成“隊員牽頭、能手攻堅、顧問護航”的聯動架構,在產業鏈條上形成“微堡壘”,指導互助隊員開展工作的同時,記錄工作完成情況,為隊員賦分提供依據。此外,基地采取“固定崗+靈活崗+志愿崗”三軌就業模式,面向互助隊員長期提供15個固定崗位,采摘期擴容至30個崗位,并依托積分激勵機制常態化提供數個志愿崗,按“1工時得1分”“1有效建議得3分”等方式動態賦分,村民憑分兌換鮮果、果苗、其他物品或優先競聘基地崗位,廣泛鼓勵返鄉大學生、創業青年等群體參加互助工作隊,到基地體驗產業運營,著力培育并留住本地鄉土人才。目前已有33人次參與志愿崗獲取積分,兌換物品共12件,管護成本較基地聘請農民工下降約20%,實現基地穩健運營與村民就業增收的雙贏格局。
社會合力架起惠農金橋。大方鎮聚焦山區交通不便、物流滯后、電商薄弱等制約發展的痛點,堅持強化黨委統籌引領作用,組織黨員先鋒隊對癥下藥,多維度拓寬特色農產品銷路。鎮黨委積極邀請高校“百千萬工程”青年突擊隊下沉到村,在鄉村直播間開展線上平臺直播銷售,觀看人數超過1.2萬人,鄉賢能人參與包裝設計與品牌故事挖掘,顯著提升附加值,并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進行擴面宣傳,通過線上渠道將1100斤百香果直銷全國市場。鎮村黨組織精準把握契機,充分借勢“黃皮節”大型活動平臺,組織黨員示范戶與經營戶現場設點展銷,以“鮮果直售+冰飲制作”的方式進行推廣,在炎炎夏日中有效吸引客流,3天累計吸引客流量超過1000人次,飲品銷售額超過15000元,大幅提升品牌認知度與影響力。同時,村黨支部積極對接本地鄉賢企業,簽訂保價回收協議,解決產業發展“后顧之憂”。進入采摘期以來,基地鮮果庫存持續實現“日清零”,當周銷售額突破1.8萬元,成功構建起“線上線下聯動、品牌品質并重”的銷售模式,上福、三和試點村預計可自主實現村集體經濟突破17萬元,有效破解農產品“出山難”問題,切實把產業發展的紅利轉化為惠農富農的實際成效。
在黨組織堅強領導和黨員示范帶動下,生態友好的百香果與烏欖樹成功替代了巴戟天種植,實現了生態復綠與產業升級的有機統一。未來,大方鎮將繼續立足山區實際,以黨建為引領,深化雙產融合,在黨旗引路下推動更多共富碩果掛滿枝頭。